新闻中心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动态

李季主讲|区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四五”规划

日期:2020-08-04

“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法及重点问题研究线上系列专题研讨会VOL.3

专题三:区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四五”规划暨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主讲导师:李季


“十三五”时期经开区、高新区运营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笼罩巨大阴影,今年会否发生大的经济动荡和经济萧条都是产学研界持续讨论的话题。特朗普说如果与中国完全断绝关系,每年可以给美国省下5000亿美元,这是否真实?我国当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如何布局未来的先进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今天这个专题中需要明确讲清楚的。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国家级的经开区/高新区、省级、市级、县级到珠三角、长三角、发达的乡镇乃至一些村都有产业园区,去年从各个层级架构统计的产业园区数量超过10000个,2019年GDP99.7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中,产业园区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政府运营模式,现在国家级的高新区在中国大量存在,其中只有上海紫竹高新园区是由民营企业运营。

 

投资运营模式,通过政府投资来建设开发区、产业园区;通过房租、固定资产、税收等方式来实现资产的增值并收回投资,浦东软件园等就是这一模式。随着经济发展,现在投资并不能满足很多企业的需求,开发区为入住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派遣、信息服务等软服务,广东还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集团,人才是各地政府在产业园区落地中非常关注的问题。


近20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城模式阶段,产业园区的发展与地方的土地财政相结合,大面积的土地经过初步开发,在短期内提升土地的价值,再进行地产的开发和转让。一些重要的开发区还承担了一个区域乃至一个省的产业调节、完善和产业链主链分层的作用。

 

非建设主导型开发区治理体系,也就是现在普遍的“一区多园”模式。“一区多园”能够有效拓展产业园整体发展空间,同时“一区多园”也是开发区发挥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一种关键模式。“一区多园”可以是跨行政区域地理上不连片开发区的整合,突破开发区原有的地理空间,如广东、深、汕合作区由深圳代管;安徽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由芜湖团队管理。这些方式是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的一种重要手段。

 

半建设主导型开发区治理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开发区的管委会管理区域内的人、财、物的所有事项,负责所辖区域的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对所有开发区形成“五统筹”,即统筹组织协调、统筹产业规划、统筹管理、统筹招商、统筹项目建设。如成都开发区“一区四园”,开发区管委会职权集中,负责所辖区域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营,人、财、物、权统一。二是开发区管委会不负责各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对各开发区的人、财、物也不具有决策权,仅统筹、协调、指导各开发区的发展,如中关村实行“一区十六园”,包括北京以外的中关村烟台园、中关村青岛园等都是这种管理模式。

 

共生系统的治理模式,以“一区多园”为特色的开发区共生系统治理模式是从“点”带“面”协调与互动的最佳形式。它打破了开发区的固定边界,将各种优惠政策遍及其它开发区,提升了区域内开发区协作效率。如珠海开发区,开发区管委会对唐家湾主开发区直接管理,对分园在“产业规划、创新要素、人才服务、建设标准、品牌打造”等方面全面统筹。邦联制和联邦制本质上反映的是各分园与开发区管委会之间的亲疏程度。

 

“十四五”时期经开区、高新区的主要着眼点


第四次工业革命引来产业颠覆式增长


以个性化、多元化、数字化为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产业颠覆式增长。本世纪初美国国家工程院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对过去改变全球经济社会面貌的技术和产业做了梳理,汽车产业、飞机产业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互联网是改变20世纪经济社会面貌的主要技术,是60年代美国为了避免遭受苏联的核打击而布局的多点指挥系统,80年代走向社会;第二,公布本世纪将改变全球经济社会面貌的技术和产业,网络交互、新材料、新能源、新兴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领域,特别是美国把物联网列入必须要占领和掌控且立于不败之地的技术标准和产业范畴,因为在未来的20年全球进入5G时代,将会有1000亿台设备接入物联网,美国决不允许自己丧失物联网时代的技术标准和产业平台,这也是美国举全国之力来打压华为真正的原因。

 

技术与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新方向


过去对工作的定义是通过产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带来了标志性的纺织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规模化生产代替机械生产,汽车工业是重要的产业标志,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但今天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对工作的定义发生了质的变化,未来的技术和服务业会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注入新模式:

 

1.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未来20-30年人类80%的工作岗位将被取代,人要做比机器更高端的事情,研发、创意、服务等,这是对工作新定义的第一个维度。

 

2.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农民数量占到总人口的60%,现在只有2%,因此,当前我国一二三产的定位中技术和服务业是未来战略发展的核心。

 

3.与中国发生贸易往来的197个国家和地区中140多个国家,中国都是贸易顺差,唯独一个领域一直是贸易逆差,那就是技术和服务业。比如中国的IP地址,互联网是美国打造的平台和基础,在传统的互联网世界有13台根服务器,10台在美国,2台在欧洲,1台在日本,中国每年根服务器的使用费以及IP地址费用缴纳接近5000亿元,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中国技术和服务业发展的全新角度是什么?2019年中国GDP总量99.7万亿元人民币中第三产业贡献60%,美国去年GDP22.1万亿美元中第三产业贡献80%,这80%中的70%是由生产性服务业构成的,也就是科技、研发、金融、创意、物流等领域贡献的,这恰恰是构成美国世界强国的核心产业基底和国家底色。在未来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道路中,如果生产性服务业不能成为中国经济总量中最大、最核心的产业,那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是大而无用、大而不强的。所以“十四五”期间技术和服务业领域的发展已成为各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业园区进入第四代园区发展阶段


园区的4.0时代主要表现为创新驱动。在“新基建”背景下产业园区如何与大数据、互联网和产业数据中心结合在一起,真正给园区植入芯片、装上大脑,实现产城人文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今天定义园区4.0版本的最重要依据。

 

经开区、高新区升级发展的六大新动能


产业动能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优化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新的制高点。


产业业态升级和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最近特朗普提出要割断和中国的一切联系,很多互联网和新媒体上的愤青宣扬“中国是全产业链国家,现在要实现经济的内循环”,这只是理论上可行,目前我国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全产业链布局的国家,但在传统工业化结构中仍有35项“卡脖子”技术,国家从去年开始针对这35项技术打造中国特色的技术基底和产业基底。

 

产业组织创新,一句话“无创新不发展”。第四次产业革命之前,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依据国土面积、军队、人口、资源等要素,但现在是看一个国家的产业创新力和国民创新力。以色列、日本等国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但都是产业链强大的国家。没有创新即便资源丰富也发展乏力,山西的煤炭资源占中国的60%,并且山西号称“地上文物博物馆”,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占全国的70%,不论是地下资源还是地上文化资源都非常富集,但山西经济总量在国家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一直在下滑。有资源很可能会落入资源魔咒,对个人、企业、地市、省、国家来说产业组织创新是蓬勃发展最重要的密码和基因。

 

产业生态优化,就是产业的提质升级,一是对于传统的、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要和大数据、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相结合,提升整个产业综合效益;二是产业生态的优化要和新兴产业布局相结合,实现完整的蝶变。

 

创新动能


建立“科技引领-金融助推-要素集聚”的三级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示范区。

 

一是针对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重点科创领域,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建立全球链接,带动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

 

二是注重产融结合,设立科创孵化基金与科创并购基金,形成市场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组建财智配对的“接力棒”机制。

 

三是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积极引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和技术平台,大力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新兴科技创业力量。

 

空间动能


融入新的区域经济格局,从大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圈的功能重组和更新中实现升级。

 

中国东西南北各地各省,经济格局和经济差距是非常大的。2019年广东经济总量突破了11万亿,占了中国经济总量的1/9,中央财政的1/7;长三角江苏、上海、浙江,江苏突破10万亿、上海突破3万亿、浙江接近5万亿,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占了中国经济总量的23%;京津冀的河北省4万亿、天津1万亿、北京3万亿,京津冀的经济总量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6%,经济功能区和经济总量集聚趋势越来越显著。


第二方阵的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以及关中经济区等都争先恐后、不甘落后。大的经济格局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和经济体系大部分集中在胡焕庸先生讲的腾冲-黑河45度生态线以东,新媒体上也在探讨“能否突破胡焕庸先生的45度生态线魔咒?”经济向沿海地带和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的地带集中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问题,日本东京塔周围200公里范围的经济总量占了日本经济总量的70%,日本人口的60%集聚在东京城市圈范围内,美国的经济也基本上集中在纽约都市圈、旧金山都市圈、芝加哥都市圈等片区。

 

经开区、高新区升级发展的六大新动能


生态动能


构筑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体系、以新环境促进高端产业和人才资源集聚。

 

“十四五”期间从北、上、广、深到新一线的15个城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福建等各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都做了战略留白,这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出可发展的空间。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可适于人居住和耕种的面积有130万平方公里,剩下830万平方公里都是高山、戈壁、沙漠、湿地、荒滩等。中国近20年来所做的三北防护林、土地整理、生态修复和产业修复将中国可适于人居住和耕种的面积扩大到180万平方公里,中国还消灭了毛乌素沙漠。“十四五”期间国土的管控、规划的管控和落地会对中国未来科学绿色持续发展打造重要的生态基地。

 

开放动能


复制自贸区成熟经验,对接国际产业资源,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当下,美国在逐步关闭国门,中国在逐步开放各个领域,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差距?


1.目前中国要达到经济内循环还需要战略机遇期,美国之所以敢于关闭国门的底气是来自于其本国的内需。

 

2.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就要对内谋福祉,对外为天下开太平。有人说“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有责任为天下开太平吗?”截止2019年12月31日世界经济总量超过85万亿美元,中国14万亿美元、美国22.1万亿美元、欧盟19.5万亿美元,三大经济体占了全球经济总量的60%,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逻辑来看,大的经济体在全球总量中的比例和份额只会越来越大,未来的财富会集中在少数国家和经济体中,这便是世界不稳定因素,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命运共同体”,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疏”来解决全球的发展问题和矛盾问题,树立大国形象。

 

体制动能


创新管理体制、优化组织架构、提升服务效能,营造优良的产业发展制度环境。

 

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与体制与组织的流程再造密不可分。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方面发生问题时,不是完全依靠中央政府和领袖拨乱反正,而是每个省、市、县、乡村的组织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在起作用,这是中国的核心优势之一,没有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流程再造,中国是不可能有发展的。体制动能的流程再造是各个地区实现变道超车和跨越发展的核心动力。(待续)


重构产业体系、探索招商新模式


重构产业体系

 

无产业无话语权,无招商无经济发展。清大文产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结编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工作中的经验,归纳出“八位一体”的规划体系,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文化规划-科技规划-品牌规划-招商规划-数字规划-运营规划,从而推动一个片区的跨越发展。“八位一体”是为了构建“十四五”期间先进产业体系在科技、人才、资本、产业领域方面的资源基础并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今年6月开始各个地区都在筹备大量的开工项目,越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越要冷静审慎,避免出现过去规划、建设、招商、产业落地、运营脱节的问题。必须要在科技创新领域、人才资源领域、金融资本领域、实体产业领域实现系统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运营模式。

 

在产业体系的提升和突破中首先要扶持打造领军企业,带动整体产业链的发展,第二要催生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的快速发展。


探索招商新模式


招商不能只局限于看企业的资产规模、税收规模和产值,要着眼于未来新产业业态,注重个性化、数字化、分散化、多元化为特征的产业体系。中国新兴的企业和先进产业,在有好的政策环境、氛围的情况下,从0到市值10亿美元,可能只需要一两年,要能看到未来的“阿里”、“字节跳动”“腾讯”等这样的企业。


加快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在当下示范项目要和“新基建”结合在一起,数字化是必备条件。


打造创新的营商环境,已经提到各省、市议事日程上,大家纷纷提出改进意见,有些省、市领导站出来大胆的给企业站台,这对国家经济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真正带来全球经济面貌创新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家,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是创新型的企业家引领了全球的改变。


创新招商模式包括PPP招商模式、基金招商模式、投资营商模式、众创孵化模式、双向对流模式、反向操作模式、联合招商模式、整体搬迁模式、互联网+模式、众筹众包模式。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领域和层面,资金是相对比较宽松的,融资模式也较多。各地都在探索创新招商的模式,融合助推型、流量带动型、融合发展型、线上线下融合型等,招商模式的选择要根据本片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及空间策略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紧扣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中国完全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技术壁垒、产业壁垒。2019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了1万美元,二战后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等相继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发展不可能再依靠过去资源消费型、投资拉动型的模式。

 

 以系统思维谋划中国经济


从历史维度、地理维度、增长维度、未来维度、联动维度、新科技维度、国际维度、空间维度谋划中国经济。军事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50年,政治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100年,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500年,世界历史上各大强国的兴衰史,都是经济力量的兴衰史。目前,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已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腹地和平台。


今天经济的增长不能依靠高能耗、投资型总量拉动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做强产业平台、做厚产业基础,打破技术壁垒、产业壁垒才能带来新的增长。


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领域中国必须占据制高点,疫情后国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领域的布局和引领,体现了中国的意志和决心。

 

考虑经济发展时要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政策,统筹一体来考虑,2020年是中国实现全民脱贫和精准脱贫的关键之年,产业发展不能只关注核心地区和部分群体,要关注全民福祉。

 

针对突破技术壁垒和技术瓶颈,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已经设定了突破的方向和突破的趋势,“十四五”期间一些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中要有所侧重。

 

当今中国不仅要关注自身发展也要关注外在发展,内外联动。实现产城人文一体化发展,既要做好经济区、生态区的发展,也要做好管控区、战略留白区的发展。

 

 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宗旨是需求导向战略、多元驱动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灵活变化战略、植根世界战略。针对每一个省、每一个片区的产业链条、资源禀赋、发展基底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增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开放的能力、增强创新的能力、增强发挥政策有效性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协同的能力。

 

战略新兴产业体系

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待突破的35项“卡脖子”技术,基本上集中在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领域。


产城融合的空间策略


从高速发展阶段转换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全球经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产业要素、产业基底、人口,重新向中心城市集聚,都市圈、城市群快速发展。过去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雾霾、钟摆城市等现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智能化的改变,很多问题在未来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下都会迎刃而解,城市将进入新的活化阶段。在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G7、欧盟等,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产城人”初级模式到“人城产”高级模式


产城人模式

以产带城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规模大、产值高的项目,做大产业规模,带动城市规模上台阶。

以城留人

通过大规模的居住区开发和产业区建设,为产业人口与进城人口提供必要的落脚空间。

核心问题

城市建设与产业环境营造,只能适应于既有产业,无法培育高价值产业,产业发展与人口增长脱节,难以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人城产模式

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需求,以人的需求为基石充分考虑以人为中心的生活需求、娱乐需求、学习需求、情感需求,筑巢引凤。

以城聚人

提供高品质工作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打造舒适环境,提供平等发展机会。

以城促产

以高品质国际化的城市建设,汇聚产业生态所需的相关资源,培育高价值产业环节,实现产业升级与城市升值。

 

从“功能导向”到“人本导向”的回归

已经开展“十四五”规划的地区,牢记产业的选择决定产业空间的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便利。

 

从“老四区”到“新四区”


Tips. 本文为李季主讲“十四五”线上系列专题研讨会直播摘录,共八期内容,本篇为专题三。

我院概况 | 经典案例 | 招贤纳士
版权所有 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单位 技术支持 北京网站建设原创先锋    京ICP备110290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