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动态

李季主讲|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日期:2020-08-11

“十四五”规划编制方法及重点问题研究线上系列专题研讨会VOL.4

专题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主讲导师:李季

 

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加剧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美国的去全球化进程表明全球未来的竞争格局将越来越白热化。2005年美国情报委员会发表的《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一本书中对“全球性的瘟疫”的到来做出预测,认为它将打断全球化的进程。

 

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是本世纪全球发展中最显著的亮点,从中美三大产业的比较中可以找到我们的优势和短板分别是什么。中国14亿人口,美国3.2亿人口,中国一产的产值是美国的5.59倍,人均生产力是美国的13倍以上;中国二产的产值是美国的1.34倍,这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全产业链制造大国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三产的产值只有美国的四成;2020年中国GDP99.1万亿人民币接近14万亿美元,中国人均GDP1万美元,美国人均GDP超过62500美元,中美之家最大的差距在三产。


美国去年GDP22.1万亿美元中三产占到80%,中国接近60%,表面上看只有20%的差距,但实质上美国三产产值中超过70%是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的,也就是科技、研发、创意、物流等领域;而中国三产产值中70%是生活性服务业带来的,也就是酒店、商场、餐饮等领域。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差距、创新差距和人才差距是制约中国未来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回归


2018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重振英国制造”、“荣耀法兰西”等产业振兴计划,这也是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国际背景。各国都在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疫情的发生,无论是以强制的手段还是以补贴的形式,多个国家都在引导制造企业回国发展,美国制造业回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因为政策利好,也因为更加接近美国消费者和市场收益,回迁的企业大多是高端制造业。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当前产业趋势与未来把控


上世纪末美国国家工程院总结的改变20世纪全球经济社会面貌20项技术和产业,包括电气化、汽车、飞机、供水和配水、电子学、广播和电视、农业机械化、计算机、电话、空调和制冷、高速公路、宇宙飞船、互联网、成像技术、家用设备、医疗技术、石油和石化技术、激光和光纤、核技术、高性能材料,它们是构成全球工业化重要的根基。


今天中国很多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国家中心城市依旧没有突破这20项技术中的某些瓶颈。全球产业基础的底层技术,是美国、德国等第一轮工业化国打造的,未来中国必须重视的技术,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区块链等领域。国家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制定三十年三步走的目标:2025年中国的制造业进入强国之列;203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强国中位;204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强国领先地位。中国现在最需要突破的是美国在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底层技术。

 

创新改变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并以更快的步伐继续这种变革。学科、产业、技术的跨界融合是很重要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提出,要下大力气打造未来技术学院,这个提议正当其时。未来中国将会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中国的梳理出35项“卡脖子”技术和产业是完全建立在以美国技术为底层技术的产业平台上的,因此,要拿出“两弹一星”的精神在未来5-8年突破美国的底层技术,否则未来中华民族仍然没有国际地位。未来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最大特征就是无止境,未来产业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的裂变抓住了就是机遇,住不住就是挑战,日新月异的科技将重新定义未来科技、产业、服务领域以及工作的内容。

 

美国在2016年特朗普上台后公布了一份长达35页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通过对近700项科技趋势的综合比较分析,最终明确了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该报告的发布一是为了帮助美国相关部门对未来30年可能影响国家力量的核心科技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其二是为国家及社会资本指明科技投资方向,以确保美国在未来世界中的战略优势。这些技术包括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智慧城市、量子计算、混合现实、数据分析、人类增强、网络安全、社交网络、先进数码设备、先进材料、太空技术、合成生物材料、增材制造、生命工程、新能源、食物与淡水科技、全球气候技术、尖端武器。

 

正如大家看到的,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已没有底线,为什么?美国司法部部长在公开的演讲中曾阐明为何制裁华为,因为华为触动了美国的核心产业地位,到2035年全球会有1000亿台设备连接到以5G为基础的物联网世界,如果不能打败华为,美国会彻底丧失在未来物联网产业领域的优势,所以美国要以举国之力打压华为。当今世界的知识产权已经变味,知识产权法的制定是为了让知识产权能在全球流动,绝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

 

食物和淡水,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未来20-30年农业新兴技术将会全面快速发展,这是牵扯中华民族生存的问题。

 

生命工程,科技界认为本世纪中叶发达国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平均寿命会达到100岁,这意味着我们将面临双重矛盾,一是随着新型科技的使用80%的岗位会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二是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全世界都面临着新的科学哲学和科技伦理问题,到底科技会把人类引向天堂还是推向地狱。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生存权和自由权。

 

战略计划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综合性的科技战略不仅是未来成为强国的基础,也关系到中国能否在未来科技阻击战中制胜。

 

中国在少有的几个领域超越美国,其中之一就是量子科学领域,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量子卫星的国家,美国之所以对中国量子卫星感到恐惧,是因为如果发生大战,量子传输会大大缩短信息传输时间。如果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子加密,用现有的计算机可能需要10000年才能破解。


从上一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到现任彭斯一直都在叫嚣,“如果14亿中国人过上和美国一样的生活对于全球是个灾难”,美国3.2亿人口消耗了全球40%的能源,全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前沿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既是灵丹妙药又是未来的战略武器。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把人的脑电波转换成计算机信号,人类的智商不可能超过人工智能。


新材料,未来的新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会达到人类难以想象的地步,马斯克曾说可以造一座天梯链接地球和月球。


核应用技术,由于核战略制约因素,没有哪个国家敢轻易发动核战争,任何一个国家发动核战争就意味着世界毁灭。核技术应用是新能源的一种,能源问题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底层基础。

 

跨界融合形成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信息技术与材料科学融合。随着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新材料模拟和预测的速度不断加快。IBM科学家利用新算法,成功模拟了氢化铍7量子位系统(beh12)分子。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渡大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预测制备亚硒酸钠晶体的反应条件,预测结果比超过十年经验的材料化学家更准确。


二是新能源技术加速应用推广。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正努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在开发低能耗、可循环使用以及环境负荷低等性能的新能源方面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加快推进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新能源技术商业化,节能环保和生物医用等新材料的开发受到广泛重视。


三是军民融合技术。为加强军事和民用技术的整合,以色列军队和情报机构逐步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其中军工企业拉斐尔公司和航空航天领域的民企ELTA公司加入新的创新计划,与以色列安全技术部门共同开发国防技术。

 

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竞争新焦点

 

未来20年人工智能和以人工智能技术来装备的机器人会超过100亿台,将超过人类的数量,目前欧盟、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投入大量扶持资金,用于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国家管控、新兴战争模式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展望


未来真正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庆幸的是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没有处于落后地位,和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不幸的是在人才储备、教育、技术底层储备中觉悟太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是中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最佳时机,但是当时大量的精力放在了高速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如果这些资金能够导入科技产业,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会小很多。

 

中国:创新驱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无论是制造业或服务业,科技的力量已经显现。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再到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几年时间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学界形成共识,认为中国经济的工业化阶段基本完成,逐渐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20世纪、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两个事件:美国引领的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过度阶段

 

美国引领的新技术革命在今天面临着巨大挑战,以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已打开了未来的大门,这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面临着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既要完善老产业体系,又要做好新产业体系的布局,这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基于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国家提出了以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制造强国战略,到2045年能否实现这个战略,要看我们能否突破美国在技术领域对中国的制裁。“十四五”期间各个省市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各有分工。

 

我国制造业新动能培育已经取得新进展


到2035年实现全面工业化。我们在41项工业大类、121项工业中类、525项工业小类中都有所布局,原有的工业化布局能否和未来的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必须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根本路径,努力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九大产业共筑制造强国之梦


“中国制造2025”提出目标任务是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最要紧的动力,也是该目标实现的根本路径。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布局已卓有成效,接下来必须“咬住青山不放松”,继续向未来迈进。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


高端装备制造业意味着未来国家的综合国力,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里写到“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如果发生极端情况,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未来中国立于不败之地和打赢制胜之战的核心保障。全球高端制造业的资产90%由美国掌握,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用了短短一年半时间建造了147艘3万吨以上的航母、30万架飞机,直到二战结束都没用完,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综合国力是非常可怕的。

 

新材料产业

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



生物产业

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加快农业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转化,拓展海洋生物资源新领域、促进生物工艺和产品在更广泛领域替代应用,以新的发展模式助力生物能源大规模应用,培育高品质专业化生物服务新业态,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成为继信息经济后的重要新经济形态。

 

新能源汽车产业

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优化配套环境,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

 

新能源产业

加快发展先进核电、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经济性,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机制、新型电网和创新支撑体系,促进多能互补和协同优化,引领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

 

节能环保产业

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

 

数字创意产业

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

 

相关服务业

主要指生产性服务业,比如气象服务,研发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创业创新服务,金融服务等等,是为前八大产业及其他传统制造业提供各种便利的产业。重点是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

 

实施强基补短板,激活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目前的基础设施环境尚不能匹配创新环境需求,所以以5G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美国总统候选人拜登2013年在四川大学演讲时说,20世纪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是看这个国家的国土、军队、人口、资源;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是看这个国家的创新力和高新企业的数量,创新是今天国与国竞争最核心的内容。创新集合体的内涵是教育体系、人才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社会制度的创新体系,构建创新集合体是“十四五”期间必须要突破的瓶颈。

 

七大核心领域“新基建”

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举措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新基建”的重点是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与九大战略新兴产业相辅相成。5G基建及应用、光伏电网及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及充电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随着“新基建”在全国的布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产业、生态将会发生重大变革,必须更新旧的知识体系,快速适应新的社会运营模式、产业模式。

 

“新基建”是经济社会迈向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根基

在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互联网快速升级换代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促进经济起底回稳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准备。

 

首先,“新基建”之“新”,主要体现科技含量特性上。具体而言,新型基础设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线,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加工、传输、存储、处理等诸多环节,每个领域的科技含量都更高,投资边际回报率相对较高。

 

其次,“新基建”之“新”,体现在创新性上。在历史上,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电信等传统基础设施均是支撑全球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迭代演进的“新型”基础设施;此轮“新基建”是应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人类社会加速由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变的需要而生,技术更迭速度加快,创新要素更加密集,自身具有时代特征。

 

再次,“新基建”之“新”,体现在赋能性上。“新基建”具有通用目的技术(GPT)特性,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乘数倍增效应更强,并且通过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可以助力交通、电力、水利、管网、市政等领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新的蜕变、新的发展。

 

抓住“新基建”机遇,抓住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和驱动力,从而实现跨越发展。

 

“新基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跳板

以5G基建应用为核心与基础的新基建,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而且还将对全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必将促进全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新的发展形态。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创发展新优势


当下,美国意欲关闭国门,中国绝不可关闭国门,中国古人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互联网中有些声音说中国可以把外销市场变成内销市场,这是对我国产业体系和社会特性的不了解。疫情之下,很多OEM公司把外销奢侈品撕掉商标在国内销售,这样做虽然能够使国人花少量的钱就能买到同等质量的商品,但在产业体系中真正值钱的是技术标准和品牌,而不是撕掉商标转内销。加工苹果手机的中方企业只获得5%的利润,大部分利润依旧归属技术和品牌,如果不努力提高中国制造业体系的品牌和技术,那我们的制造业是大而无用的,要对国际产业发展的历史脉搏和中国产业体系有清醒的认识。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是深圳,深圳没有资源,且处在离政治中心最远的地方,深圳是通过制度改革发展起来的,去年深圳可支配的财政收入超过4000亿人民币,在中国地级市乃至直辖市中都是少有,其原因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集中在以创新为主的城市,希望在“十四五”期间出现更多的深圳,出现更多的创新策源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壮大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


依托城市群建设,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10个左右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集聚区,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区、国际合作承载区。

 

京津冀城市群:打造国际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群,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经济与科技人才联动,形成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共同体。

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等都市圈为支点,构筑点面结合、链群交融的产业发展格局。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延伸布局产业链和服务链,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和海洋经济。

海峡西岸地区:围绕福州、厦门等重点城市,推动生物、海洋、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

中西部地区:大力推进成渝地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西南地区:支持昆明、贵阳等城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西北地区城市群: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天山北坡、兰州、西宁等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光电子、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信息服务等产业,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为支点,支持东北地区城市群打造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各个地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中要根据自己的产业特性、资源机制、教育体系、人才体系来进行全国性分工,实现产业突围。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集群


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聚区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采用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百余个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

 

完善政府引导产业集聚方式,由招商引资向引资、引智、引技并举转变,打造以人才和科技投入为主的新经济;

由“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并重转变,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资源;

由注重产业链发展向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转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依托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基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由产城分离向产城融合转变,推动研究机构、创新人才与企业相对集中,促进不同创新主体良性互动。

 

避免对市场行为的过度干预,防止园区重复建设。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国家级新区等重点功能平台集聚。

 

“创新像天花板,成本像地板。”发展中国家与我们进行低成本的竞争,而发达国家是在天花板上竞争,中国必须往上走,提升产业链水平和价值链位次。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促进要素流动,提升产业发展效益为目标,推动产业融合、区域联动,凝聚发展合力,探索升级有效新路径。

 

前些年有个讨论,“中国人的智商全世界最高,为什么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却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破解这个问题必须打破两点屏障,第一,必须有一次创新文化的重建,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老本儿上吃祖宗饭,吃低端产业的饭;第二,寻求政府治理和政府管理的创新。未来中国的发展一定是康庄大道。

 

积极引入全球资源


1.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引进与合作研发,促进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2.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鼓励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


3.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畅通吸纳海外高端人才的绿色通道,为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和创业提供更多便利。

 

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1.积极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签署落实政府间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合作协议。

 

2.推动双边互认人员资质、产品标准、认证认可结果,参与国际多边合作互认机制。

 

3.以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建设双边特色产业国际合作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到海外建设境外合作园区。

 

4.创新合作方式,提升重点领域开放合作水平。

 

5.加强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全球创新发展网络


1.建立健全国际化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和服务机制,加强驻外机构服务能力,利用二十国集团(G20)、夏季达沃斯等平台开展新经济交流,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搭建各类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2.引导社会资本设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国并购和投资基金,支持一批城市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发展一批高水平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一批海外研发中心,构建全球研发体系,形成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法律机构、中介机构高效协同的国际化合作网络。

 

3.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4.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1.推动产业链全球布局,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确定不同推进方式和实施路径,推动产业链资源优化整合。

 

2.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商会、地方政府和部门以创新方式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国内企业、中外企业组团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产业链“走出去”,将“走出去”获得的优质资产、技术、管理经验反哺国内,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3.推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龙头企业海外拓展,与国际大企业开展更高层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Tips. 本文为李季主讲“十四五”线上系列专题研讨会直播摘录,共八期内容,本篇为专题四。


我院概况 | 经典案例 | 招贤纳士
版权所有 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单位 技术支持 北京网站建设原创先锋    京ICP备11029090号-1